當前,正處冬小麥播種適期,各地要緊緊圍繞大面積單產提升,以提高小麥整地播種質量為主線,以配套使用高性能播種機為重點,推進適期適墑適量適深播種,加強冬前管理,培育冬前壯苗,確保安全越冬,夯實明年夏糧豐收的基礎。
提升播種質量 確保一播全苗
(一)精細整地。正確把握整地時機,合理耕作,提升作業質量。秸稈粉碎。前茬收獲后采用專用秸稈粉碎機進行粉碎,碎草長度控制在5厘米左右,留茬高度10厘米以下。深埋勻埋。因地制宜采取耕翻或深旋耕等方式進行埋草滅茬整地,旋耕埋草滅茬機械動力要足、行進速度適當,確保旋耕埋草深度達到12—15厘米。深耕(松)整地。每隔2—3年進行深耕(松)一次,破除犁底層,耕深25厘米以上,耕后及時耙平壓實,避免因凍黃苗死苗。
(二)選用良種。結合生產條件變化和產量潛力挖掘,更換新品種,因地制宜選用適地品種。根據生產水平選種。在旱薄地選用抗旱耐瘠品種,在土層較厚、肥力較高的旱肥地選用抗旱豐產品種,在肥水條件良好的水澆地和稻茬高產田選用豐產潛力大的耐肥、抗倒品種。根據災害特點選種。“干熱風”偏重發生的地區選用適當早熟、抗早衰、抗青枯的品種,以躲避或減輕“干熱風”危害。易發生漬澇地區宜選用耐濕、抗穗發芽的品種。根據區域引種示范結果選種。積極引進新品種進行試驗示范,并做好種子繁殖工作,以便確定“接班”品種,保持生產用種的高質量。
(三)種子處理。根據小麥品種抗病性、發病狀況、氣候條件以及栽培方式,合理選擇藥劑,做好種子處理,盡可能減少“白籽”下田比例。嚴格拌種用藥量,禁止超量用藥;拌種后立即播種,現拌現用、當日播完。對多種病蟲混合重發區,要因地制宜,合理選用殺菌劑和殺蟲劑混用配方進行拌種,以起到“一拌多效”的作用。
(四)適墑播種。根據土壤類型和整地質量,調整播種方式,配套播種機械,因地制宜大力推廣寬幅勻播、寬窄行播種、縮距勻播、種肥一體等播種方式;旱作區示范推廣免耕溝播;稻茬麥區推廣機械條播。墑情不足地塊,要提前造墑,創造條件爭取適墑播種,或播后及時灌溉補墑,促進齊苗,有條件的地方可推廣測墑補灌、水肥一體等技術。土壤過濕地塊,要掌握“寧遲勿爛”的原則,播種前先排水降漬,改善土壤墑情,避免爛耕爛種,造成缺苗斷壟和僵苗不發。同時控制好播種深度,做到播深適宜、深淺一致。
(五)適期播種。堅持適期播種,壓縮晚播面積。培育冬前壯苗,冬性和半冬性品種一般要保證冬前有效積溫達550—650℃。適宜播期10月初—25日。同時堅持適量播種,確保適宜基本苗。一般每推遲一天播種,基本苗增加0.5萬—1萬。
(六)按需配肥。根據土壤質地、耕層主要養分含量和小麥目標產量確定肥料的施用量、施肥時期和施用方法。一般高產田塊畝氮肥用量(純氮)為14—16公斤、磷肥(五氧化二磷)6—8公斤、鉀肥(氧化鉀)5—6公斤。中低產田的弱筋小麥畝施純氮12—14公斤,高產的中筋和強筋小麥田塊,畝施純氮14—16公斤。地力較高的稻茬麥田可適當減量,地力較差的旱地麥田可適當增加。
(七)合理灌排。要注意防止階段性干旱。播種前后如偏旱,宜造墑播種,或播后及時灌溉補墑;越冬前后如偏旱,宜澆好越冬水,防止小麥凍害死苗,保證小麥安全越冬,并為翌年返青保蓄水分。播后及時用開溝機開挖田內溝,均勻拋撒溝泥覆蓋畦面,減少露籽,防凍保苗。冬季和早春要及時做好清溝理墑工作,確保灌排通暢,雨止田干。
(八)適時鎮壓。堅持“壓干不壓濕、壓輕不壓重、壓軟不壓硬”的原則,旱茬或旱地小麥選用帶鎮壓裝置的小麥播種機播種,隨種隨壓;稻茬小麥如播種時墑情偏濕,不適合鎮壓,應在冬前土壤墑情適宜時鎮壓。對秸稈還田未耙實麥田以及沒有鎮壓的麥田,在播種后出苗前土壤表層墑情適宜時,選用合適鎮壓器進行鎮壓,以確保實現苗全、苗勻、苗齊、苗壯。
(園藝教研室摘編自全國農技推廣公眾號)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